查看原文
其他

白云骑楼的前世今生:一段繁华记忆,一份文化情怀

2016-08-07 陈若兰 石建华 白云时事

       骑楼建筑最早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近代,广州开辟马路时,将西方古典建筑中的券廊式结构与岭南传统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骑楼建筑。
       在老广的记忆里,骑楼是与车水马龙相联系的,其独有的外廊,刚好挡避风雨侵袭,遮蔽艳阳照射,凉爽无比,逛街最好不过。因此,骑楼的前世记忆,可以说与老广州货如轮转的商业繁华紧密相连。打开白云地图,不难发现,白云骑楼所在之处,多位于热闹的墟、圩(乡村集市)。这也就意味着,我区的很多骑楼街都曾是繁华的集散地。
       可惜,如今白云骑楼建筑的命运,如同当年骑楼街下的热闹景象一般,开始淡出人们的记忆。人们谈起骑楼,除了其建筑特色,更多在于文化情怀。骑楼,早已成为一段文化记忆,成为一个历史符号。白云骑楼建筑如何发展,未来何去何从,值得深思。

墟市原有的商铺多是闭门休业,骑楼建筑似落日余晖,日渐衰败。 石建华 摄
昔日行人熙熙攘攘的骑楼街,如今已变得冷清。石建华 摄
留在骑楼街经营的多是些传统店档。图为修车师傅在店门外修理斗车。石建华 摄
现状对比
古香古色建筑遭遇现代化冲击

       早在广州骑楼建筑兴建初期,我区就已有骑楼建起,同其它广州骑楼建筑一样,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广的骄傲。
       从分布上看,我区的骑楼一般都藏身墟市,而墟市又主要沿着流溪河畔而生,“我区的骑楼可以说是和水运交通息息相关。”据在区文化遗产管理办公室从事文遗工作的冼永成介绍,自古以来,凡是古道驿站、交通方便的地方,往往会形成商品交易频繁的墟市,如高塘墟,而骑楼正是借助这一点,顺势而起。
       位于爱国西路一带的江高骑楼街,其南部邻近流溪河畔,京广铁路从西侧而过,正是水路和陆路交汇处,是众多货物人流的集散地,甚至出海货物都在这里转道。在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下,高塘墟成为当时人们商品交易、贸易往来之处,骑楼建筑与当年的繁华景象相互辉映。从清初到解放前,这里都是禺北地区的商业中心。
       与之类似的,还有神山墟、均和墟等墟市,以及藏身其中的骑楼建筑。
       千古一辙,新事物的诞生必然对旧事物产生影响。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超市、商场、电商等异军突起,传统购物方式受到冲击,再加上公路交通日益便捷,水运、铁路运输不再聚集于墟市交汇点,墟市的功能渐渐失去了优势,与之相伴的骑楼建筑亦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如今,无论是高塘墟,还是均和墟、神山墟,骑楼建筑无不遭遇现代化的冲击,其与现代商业步行街、广场等的发展差距亦愈加明显。
       同样以江高骑楼街为例,在上世纪90年代前,这里还能一如过往,人潮涌动,但是到了本世纪初,附近的江高步行街渐渐将繁华带走,尤其是其对立面沿街商铺林立的江同路,行人熙熙攘攘,车辆来来往往,购物、休闲娱乐、特色餐饮、文体、居住等一应俱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沿路往前的是新投入使用的亿达广场、利达广场,更是满足了附近居民的诸多生活需求。原有墟市的人潮退去,留下的是不能搬离的骑楼。

破落的窗户已长满了杂草。石建华 摄
昔日行人熙熙攘攘的骑楼街,如今已变得冷清。石建华 摄
发展机遇
先天条件所致错失发展良机

       一座没有历史的城市,难以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产生归属感。骑楼对于广州来说,就好比北京满洲味浓重的四合院、上海雅致高贵的小洋楼,都是一个城市的符号和印记。
       如今的骑楼街,骑楼建筑或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或面目全非,改成三四层高的小楼房。“骑楼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这些建筑的墙体都有使用期限,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维修保护,将会很快消逝。”冼永成说。
       本世纪初,骑楼建筑的保护与发展开始受到重视,广州众多骑楼街迎来了发展机遇。在2014年《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共划定了48片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其中,历史城区内共划定22片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城区外共划定26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范围主要集中在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3个区。白云的众多迷你骑楼街并没有列入骑楼保护片区中。
       如今,当众多本地人与外地游客纷纷往十甫路、上下九、北京路涌去,夸赞骑楼风貌依旧时,不禁有人问,缘何都是骑楼,白云的骑楼却是另一番光景?
        “以前每次遇到墟日,放学经过骑楼街,还是要用挤的。很多渔船在流溪河停靠后,也会把东西拿到这里来交易。”1976年在市65中读书的沈先生回忆说。现在,墟市原有的商铺多是闭门休业,骑楼建筑似落日余晖,日渐衰败。“如果在高塘市场和江高步行街就能买全自己想要的东西,谁还会选择来这里,夏天天气太热,人流都往有空调的步行街去了。”上世纪90年代在爱国东路开起第一家糖水店的潘师傅,见证了江高骑楼街最衰败的时候。
        “之所以错失发展良机,一大原因是白云骑楼建筑在外部环境上存在硬伤。”冼永成分析认为,白云以前主要以农耕文化为主导,在人流量、建筑规模、商品种类(主要是高档商品)等方面,本身就不能与广州的历史老街区相提并论,而且白云骑楼建筑起步较晚,规模较小,没能引起足够重视亦无可厚非。

年过半百的老人在钟表店前修钟表。石建华 摄
街口一家店面上挂着一块早已字迹斑驳的牌匾上,但能分辨出这是高塘玻璃店 。石建华 摄
落日余晖中,骑楼的身影更显落寞。   石建华 摄
重新定位
保留清朝建筑架构化身历史符号

       值得庆幸的是,白云骑楼自有其独到的价值所在,它不仅是研究清代建筑的重要载体,更是白云人追忆白云商铺经济兴衰变迁的主体。
       虽说骑楼文化最早源于西方,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形成了独有的岭南特色,更是见证了广州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兴衰变迁。砖木结构的骑楼楼顶,窗户别致地镶嵌在二楼外墙,楼高两层,楼下经商,楼上住人,长长的走廊是路人遮风挡雨的屋檐,这些无不体现着西方文化在广州安家落户的足迹。
       而白云骑楼街的设计,亦处处彰显因地制宜的气息。以高塘墟的骑楼建筑为例,虽然骑楼商铺外表破落,却依然保留着清代的建筑大小规模。在江高骑楼街,可以看到,骑楼设计是两边统一的两层骑楼,楼下经商,楼上住人,前店后仓的竹筒屋,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石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每隔10间商铺会出现一个街口。
       冼永成介绍,单从骑楼建筑的角度来看,江高骑楼街的骑楼建筑虽在1938年10月遭到日寇侵袭破坏,但由于是砖木结构,即使是木头被烧毁了,墙体依然依旧,所以在建筑格局上,大部分保留了清代的岭南建筑风格,是研究清代建筑风格的重要载体。若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骑楼建筑为何兴建、被毁与重建,其背后的历史渊源亦值得探究。“白云的骑楼建筑,不能就建筑谈建筑,它早已跳出了建筑学的范畴,化身为经典的文化符号。”
       如今,人们谈起骑楼,除了骑楼建筑特色,更多在于文化情怀。骑楼,早已化身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段文化记忆,是一个历史符号。


当地居民在骑楼街报摊前驻足。   石建华 摄
骑楼街曾经弥漫的文化与市井气息,如今日渐少见。 石建华 摄
未来探索
机遇来时要将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在冼永成看来,虽然白云骑楼错失了发展良机,但并不影响其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学价值。当机遇到来之时,如何去保护开发,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本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均和墟的骑楼街便已经迎来了发展机遇。据悉,当时均和墟计划恢复当年商住结合的模样,打造成集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功能区。可惜机遇来了,如今的均和墟却不见得如同上下九一般繁华。
        “在实际生活中,骑楼的保护不仅仅是为了历史价值。”冼永成说,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要求骑楼里的居民单单守着旧屋看着别人飞速发展是不可能的。在实地考察中,许多骑楼居民其实知道历史文物应该保护,但苦于在如何保护和如何生存双重矛盾中无法找到平衡点。“这里一个月的月租也就三四百块,便宜!”一名在骑楼街修了多年单车的中年男子告诉记者他留在骑楼街的原因。可见,骑楼街的商业开发仍有待发掘。
        “从这一点上看,我们常说的保护和利用,除了政府层面上的保护重视,还应该在引入商业化上下工夫。”冼永成说,在大型超市、网络商城等的充斥之下,白云骑楼的保护和发展,除了要加大政府层面的资金投入,还要唤醒骑楼居民乃至更多白云人的骑楼保护意识,培养起他们对白云故土的感情,从而激发他们对骑楼保护发展的热情。
       白云的骑楼,走不了上下九骑楼的现代化商业发展之路,也不想遭遇类似解放路骑楼悉数被拆的命运。如今,白云仅剩的骑楼建筑,与零散建起的现代高楼夹杂在一起,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逐步消失之感……

王姐拿着手中已有五十多年历史的剪刀不停的剪着布料。石建华 摄
五十年多年历史的布料店。石建华 摄
夕阳下老人家端着盆子在门口洗菜。石建华 摄

(文/陈若兰 图/石建华 通讯员/冼永成)


每日更新

      扎根白云八载,我们靠脚板走出新闻,用文字和镜头记录白云的点滴变化。了解白云区,请关注白云时事公众号 Gz_byss

       您还可以登陆“白云时事”网站http://byss.by.gov.cn,了解更多关于白云的第一手好新闻。


扫描

二维码

了解更多详情


本文来源:白云时事  2016年7月29日  增刊3版

本期整理编辑:陈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